写在前面
在贸易各项经营会议上,“降本增效”始终是李俊总裁反复强调的核心命题,他也曾多次提及上海禾虹在成本管控方面做得较好。但因缺乏具象认知,我仅将其当作会议简报中的一个案例匆匆掠过。对于同事间对“抠神”康红军总经理的趣闻轶事,也总觉得带着很多夸张戏谑的色彩,权当同事间的善意调侃,未敢轻信。直到李俊总裁再次跟我讲起康总几个人坐16小时的火车从上海到广州开会的故事,那看似“不合常理”的行程安排,却暗含着对每一分成本的极致考量。这一刻,我才恍然惊觉,所谓的“抠门”并非康总专属标签,而是已经升华为上海禾虹整个团队的精神底色,那些曾被我们当作夸张戏说的片段,实则是他们将成本意识刻入行动准则的真实印记,这种作风,如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团队的每个角落。但又转念一想,这近乎于苛刻的“抠门”作风与繁华摩登的大上海总看似格格不入,却又隐隐透着某些奇妙的和谐。带着李俊总裁交给我的任务和对这个团队的满心好奇,记者胡老五决定上线给大家挖一挖这个团队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独特的文化密码,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隐情等待我们去揭开。
——贸易板块人力资源总监 胡晓琪
上海禾虹“抠”文化基因解码
在此次深入探秘上海禾虹的采访之旅中,我与三位关键人物展开了对话。执行总经理康红军以自身经历生动诠释了公司的节俭文化内核,从初入职场时受前辈影响,到如今带领团队将精打细算融入每个工作细节,他的故事充满感染力;副总经理韩龙作为康红军口中的“亲密战友”,以独特视角分享了与团队共同践行节俭文化的难忘时光,那些同甘共苦的岁月成为了公司文化传承的鲜活写照;办公室内勤兼HR张鸣明则从后勤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讲述了节俭文化如何渗透在日常运营的各个环节,让这份精神在公司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三位受访者从不同维度揭开了上海禾虹独特文化的神秘面纱,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充满凝聚力与生命力的团队。
问:红军你好!很高兴能成为你的采访记者。这次我可是带着“探秘任务”来的——听说咱们公司盛行一种独特的节俭文化,背后似乎藏着不少故事。咱开门见山,先从最简单直接的问题切入:总听同事们调侃你是“抠门界的天花板”,对于这个“头衔”,你怎么看?
答:你好,晓琪总,你这问题真是快准狠。哈哈,看你今天的架势,我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了,“抠门”这帽子我暂且收下。不过严格来讲,这可不是小家子气的抠,而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精打细算。就像金卫东董事长那句经典的“骑自行车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节俭不是目的,把资源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才是我们禾丰人精打细算的真谛。
问:非常认同你的观点啊,但我还是很好奇,这精打细算到底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岁月雕琢的习惯?
答:实不相瞒,我这“抠门”还真不是打娘胎里带来的。要说变化的根源,得归功于禾丰独特的文化土壤,从管理层躬身践行的节俭风范,到团队间潜移默化的精神传承,精打细算早已化作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在每个工作细节里。在禾虹,大家都把这份“精打细算”当成使命,我不过是把它贯彻得更彻底些,久而久之,倒成了大家眼中的“典型”了。
问:这种深入人心的节俭文化令人好奇,它究竟是在怎样的契机下萌芽,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长壮大的呢?
答:2009年,我从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硕士毕业,经同窗引荐,加入上海禾虹贸易有限公司。那时的禾虹刚成立三年多,作为一家新公司,业绩尚未步入正轨。
时任贸易板块负责人王仲涛和贸易总监的李俊,每场月度总结会都会亲自到场,为业务员传道授业,许多业务思维和行业准则就是那时深深扎根在我脑海里的。记得在一次业务会上,王总分享经验:“辽宁爱普特能脱颖而出,秘诀就在于买的便宜、卖的合理、中间不浪费?!闭饩浠叭缤话言砍?,为我打开了贸易世界的大门。
还有件事让我印象深刻,王总和李总曾聊起赴日考察的经历。为了展现合作诚意,他们坚持不麻烦供应商接送,结果到了日本才发现当地交通费用高昂得离谱,两位领导愣是拖着沉重的行李箱,换乘多趟地铁去见客户,这可不是因为付不起车费,而是禾丰创始人刻在骨子里的节俭基因在无声传承。
而李总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在一次公司团建中,因人数出现单数,人事部门原计划为他安排单间住宿,却被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他主动选择与其他两位同事挤在一间双人榻榻米房间。谁能想到,另外两位同事夜里鼾声如雷,此起彼伏,吵得李总整夜未眠。但李总谈起这段经历时,言语中满是云淡风轻,眉眼间笑意盈盈,仿佛是在回忆一段珍贵的趣事,这份豁达的背后,是对节俭理念的坚守,更是与同事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
作为初出茅庐、毫无业绩的新人,我深受触动,决心从减少中间环节浪费做起:跑业务时,只要时间允许,就选“火车+公交”的组合,提前规划好每一条路线、每一分钟行程,每次回公司开会,我的公交票总是攒得最多的。当然,遇到紧急情况或客户急需,我们也会灵活选择高效的出行方式。从2009年入职至今,这种克勤克俭、以身作则的文化,始终是禾虹最坚实的精神内核。
问:民间流传着你和韩龙总“同床共枕”的趣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话题可太让人有画面感了。
答:你这提问真是直戳“八卦”核心,一点不绕弯子??蠢次冶匦氲煤煤盟档浪档懒?。
韩龙是我的师弟,当初是我推荐他加入公司的,他刚开始负责江苏市场业务,可惜做了近一年,业绩不太理想,后来就转岗做了采购内勤,转岗后,他在上海租了间房子。自那以后,每次我回公司开业务会,就不用再住宾馆啦!
现在回想起来,他那“别墅小窝”条件可真算不上好,要是当年我再胖些,估计都挤不进去。那其实是别墅顶层的一个小储物间,巴掌大的地方仅能放下两张1.2米的小床,就这么着,我俩在那“进门即上床”的小空间里,度过了好几年“亲密无间”的时光,想想还挺有意思的!
问:你这解释,感觉越描越黑啊!哈哈,我特别好奇,当时为啥要和师弟挤那么一间小屋子?因为就算是基层业务员住宾馆,公司也可以正常报销的啊。
答:其实当时真没考虑太多,满脑子就想着能省一点是一点,给公司减轻些负担。再说那间小屋子虽然简陋,我倒也不觉得有啥苦的,韩龙当时单身,我住过去,既能省下住宿费,晚上还能和他聊聊业务进展、谈谈生活琐碎,这不比住宾馆更有人情味儿?
后来我俩喝多了还打趣,说他跟我同床睡的时间比跟自己老婆睡的时间都长!连我媳妇都调侃,说我和韩龙才是“灵魂伴侣”,现在想来,那段“同居”的日子,倒成了工作生涯里最难忘的欢乐时光了!
问:别人蹭吃蹭喝,你倒好,专蹭睡觉!听说你不仅和韩龙“搭伙睡”,还带着全公司业务员去蹭领导靳总的房间?这“奇葩”事迹是真的吗?
答:这事得从2014年10月说起。当时靳远方调任上海禾虹当总经理,孤身一人来上海,长期办公需要租房子。作为“节俭标兵”,我立马就动起了“小算盘”,每次开业务会,我就带着韩龙、刘洋、潘长银几位同事,齐刷刷“占领”靳总家。别看我们横七竖八挤在卧室、沙发、地板上,那段日子可太欢乐了!靳总亲自下厨露一手,我们几个大男人围坐喝酒,谈工作、聊生活,从业务策略聊到家长里短,不仅拉近了同事间的距离,还把公司上下的事儿聊了个透,关键是住宿费也省下了,简直一举多得!就是辛苦靳总,每次我们走后,都得收拾“战场”。后来大家陆续成家,靳总也举家南迁,“蹭房”传统才被迫中断。
即便住宾馆,我们这“精打细算”的习惯也没改。遇到三五个同事一起开会,标间两人位根本“困”不住我们——两张床一并,挤一挤照样能睡,时间久了,连宾馆经理都摸清了我们的“套路”,每次订房都主动问:“要不要提前把床拼好?”最夸张的一次,我们五个人硬是塞进了全季的榻榻米房!晓琪总,这事儿咱可一定得保密啊,我怕全季把咱禾虹给“拉黑”了!
问:如今作为禾虹的执行总经理,公司节俭之风似乎更盛了。想问问,你对员工在成本控制方面,具体有哪些要求和期待?
答:当下的市场环境,用“举步维艰”形容也不为过。行业竞争白热化,降本增效、严控费用,早已成为企业稳健发展的生存密码。
现在走进禾虹,从港口库管到内勤人员,每个人都在琢磨如何在岗位上“抠”出效益。库管们火眼金睛,连包装袋上细微的破损都不放过;内勤同事精打细算,紧盯每一笔路途损耗。
作为管理者,我始终坚信“身教胜于言传”。这几天要去广州参加IFFO会议,我特意查了行程,上海到广州的火车17点27分发车,次日9点58分抵达,在车上过夜既能节省住宿费,又不耽误参会,简直是“时间+金钱”的双重高效利用。
其实不用我多强调,这种精打细算早已刻进每个禾虹人的DNA里,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行动准则,更是支撑公司稳步前行的隐形力量。
问:我再问一个更尖锐的问题,这种节俭作风是仅适用于公司内部,还是内外都同样贯彻?
答:这个我必须要说清楚,节俭文化是禾虹内部管理的重要准则,我们会根据不同场景灵活运用,对内倡导降本增效,对外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兼顾务实与服务质量。例如在举办行业会议时,即使会场酒店费用高昂,我们也会优先保障供应商及客户的参会便利,确保服务品质。绝对是该省省,该花花!
问:采访接近尾声,最后给你30秒自由发挥,有没有特别想分享的话?
答:“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闭獠唤鍪鞘?,更是禾丰精神的写照。回望创业之路,筚路蓝缕,铭记领导们躬身践行的节俭风范,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初心。愿我们永葆这份本色,在精打细算中开拓新局,让禾丰的风景,永远独好!
以下是对韩龙、张鸣明采访中提炼的总结:
在上海禾虹,“精打细算"早已超越口号,化作浸润在每个工作场景中的生动实践。
办公与日常细节里,节能降耗、物尽其用成为全员共识。夏季35度以下、冬季0度以上不开空调,将能耗控制在合理区间;外卖袋子摇身一变成垃圾袋,快递壳纸箱攒起来售卖变现,践行变废为宝理念;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非必要文件采用双面打印,废弃单面纸二次利用作草稿纸,从源头减少纸张消耗;内勤用个人APP会员为公司争取京东快递费、办公用品等折扣福利,涓涓细流汇聚成成本优化的澎湃力量。
差旅管理上,禾虹人更是将性价比发挥到极致。
港口负责人靳凯自己租了一个房子,硬是被公司当做“员工驿站",一张大床、一张小床,甚至客厅沙发都成了临时床位。无论是管理层的靳远方、宋国威,还是跨区域的总经理闫际平都在这住过,我们业务人员在此住宿每天仅需支付50元补助给靳凯,这个延续至今的住宿方案让团队情谊愈发深厚。
今年4月青岛之行,面对会场周边500元起的高价住宿,团队果断选择偏远一点的80元经济型酒店,即便房间存在着各种设施瑕疵(没有窗,卫生间门没有锁,排气扇不好使),但始终甘之如饴。返程时,康红军总经理协调4人同乘一车返回上??滴窕幔冉谑「咛笨?,又通过轮班驾驶解决长途疲劳问题。
业务团队将加油APP玩出了新高度,他们精准掌握各加油站会员日的优惠规律,总能在油价下调前巧妙规划加油量??岛炀?/p>
总经理更是将这种精打细算发挥到极致,某次接站返程时,即便油灯亮起,他仍坚持在油价下调前仅加50元燃油,这份对成本的极致把控令人赞叹。
商务与团队活动中,禾虹人同样深谙“分寸感"与“花小钱办大事"的智慧。
业务员拜访客户时,若逢饭点便自然选择在客户食堂用餐,既拉近合作距离又避免不必要招待开支;团建时用普通列车卧铺取代高铁出行,车厢内的扑克桌游、畅聊小酌让旅途成为增进情谊的欢乐场,提前规划性价比民宿与特色聚餐,让团队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收获满满幸福感;甚至日常外出,办公室员工除暴雨天气外,均骑自己的电动车办事,减少打车费用;饭店用过的毛巾拿回来擦桌子、剩菜打包,将节约意识贯穿生活与工作的每个角落。
节俭从不是冷漠的代名词,在上海禾虹,精打细算的背后是滚烫的温情。
康红军总经理出差归来,总会自掏腰包为办公室内勤带回奶茶、水果与零食,这些暖心之举生动诠释着节俭与关爱从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充满温度的文化氛围。
写在后面:
当采访的笔尖落下最后一个句号,那些曾被视作“夸张戏说”的片段,早已在三位受访者的讲述中化作了触手可及的真实。这种在繁华上海显得格外“另类”的节俭作风,之所以能生长为团队的精神底色,正源于从管理层到基层对“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共识,用每一分成本撬动价值的商业智慧,是让团队在同甘共苦中凝聚向心力的生存哲学,禾虹人早已在精打细算中找到了企业生存与团队温暖的奇妙平衡。此刻再回望李俊总裁提及的“16小时火车”故事,忽然读懂那不是刻意的“作秀”,而是一种文化基因的自然流淌,它让这个团队在“省”与“花”的智慧中,活出了属于自己的 “风景这边独好”。